短租C2C:信用体系无法代替用户体验

1月30日,小猪短租宣布引入芝麻信用的个人征信体系,为平台上的用户开通个人信用名片,累积信用分数,提供信用信息查询功能。对于那些“说走就走”的男青年来说这真是一条喜闻乐见的消息。从此以后你们再也不用因为“爱上一匹野马”而担心“家里没有草原了”。有了信用体系,你可以放心地带她去别人家里寻找草原….

对于短租C2C会受限于中国诚信大环境的质疑,引入第三方信用体系可以看作是一种必然的创新。有了芝麻信用的小猪短租相当于得到阿里背书的金钟罩护体,自然多出些许优势。想必其他品牌不会无动于衷,与阿里几乎同时开通个人征信的腾讯应该不会坐视不理,联想起近来围绕微信的一系列屏蔽大战,短租C2C会否因为信用体系划江而治?未来怎样不好说,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不久之后在平台内嵌入信用体系会成为短租C2C的行业标配。

车轱辘往前转,人要往前看。信用体系是基本的保障,就像淘宝的钻和皇冠,现在短租C2C有了让用户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石,接下来应该探索新的维度。“芝麻”有了,西瓜在哪儿?

就像信用体系无法代替用户体验,打分评级也无法代替直接沟通。虽然短租C2C平台都在在房源下面开放了评论,然而当一个新鲜事物面对一群经历过淘宝洗礼的消费者时,很可能“千言万语都随风云掠过”。

同时,房东的人格也是影响房客决定的重要因素。在房东信息展示上,游天下开通了由网站撰写内容的“明星房东页面”;蚂蚁短租开发了“房东专页”,但首页和房源页面都无明显标示;小猪短租鼓励房东撰写“房东日记”,并放在首页推广。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文字功底,图片是展示一个人更直观也更真实的方式。

把博客改成微博,让房东能够以时间线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生活,房客也可以简单的点赞或者评论。这种更低门槛的玩法能够更促进用户之间增加交流,建立信任。毕竟关系需要相处,生意也需要更多交流和互动。

站上“人文”的十字路口

在没有C2C之前,短租行业只是与酒店竞争的一种商业模式。C2C让人们能够从本地人的维度切入旅行地,这在物理上与浸入式的旅游体验又近了一部,但还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更加深入。

目前的房源页面多是图片展示+房间设施标注的方式,这只能算是基础。还需要引导房东介绍那些独有物品。比如东北的暖气(甚至火炕),闽南地区供奉的妈祖,或者阳台上一只可爱的晴天娃娃,用物品引出故事,进而带入人文和情感。这些独有的东西正是家区别于酒店的地方。人们在异地的“家”里体验到当地的特色,这才是短租C2C的微妙之处。

进一步说,再也没有人比房东更了解他所居住的地方了。比如吃炒肝是去鼓楼还是沙子口,吃小面是去南湖还是十八梯….市井生活越丰富的城市越需要本地人的智慧,如果能引导有条件的房东为房客做向导,不仅能提供正宗的本地体验,还可以开发出一项新的业务。

一些担心

总有人援引淘宝的例子试图证明“C2C终究会变成B2C”,也的确有立足高端短租的途家网用军事化管理在全国建立了一只1200人的维护队伍。1200人的“军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然而面对全国20%左右的房屋空置率,想用他们去撬动上千万房屋的市场,从时间和成本上都有些杯水车薪。

我更害怕的是有了信用体系的C2C平台会不会收起开放的心态,开始去建立某种统一的标准。比如统一的介绍页、统一的叙述语句、统一的配置……毕竟一千个房东就是一千种生活,所谓的整齐划一其实会削减房子里的“人气”。

似乎关于互联网的话题永远离不开“控制vs自由”的矛盾。短租以外的其他C2C行业对于“更多沟通还是更加统一”也有不同的理解。比如Uber和Lyft,一个要求司机戴上白手套,一个鼓励人们击掌问好。国内的滴滴专车也在用户调查里面加入了“(用车过程中)是否受到打扰”的选项。可以看出,滴滴希望专车司机们更守规矩。可是在拥堵的马路上沉默地坐在一个陌生人车里真的是最好的用户体验吗?

最后,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下面两句话:

我在机场用滴滴叫了一辆奥迪A6送我去网上订好的房子。

下飞机后,杨师傅开车把我送到了李阿姨家老房子那儿。

前一句,高效、可靠、快捷,但写下的时候我只感觉到键盘的触感。后一句,同样高效、可靠,却更有人味。

成功的产品一定会抓住人性中的某些需求。如果说短租C2C是让人们段时间内分享了自己的家,家的“主人”们之间一定需要比房东和房客之间更亲密的情感联系。即使从生意的角度来看,来的人多了之后把场子炒热也是更好的选择。放眼更广的领域,互联网未来是“人”的网络,增加人和人的联系才会释放更多能量。

如果说短租的魅力在于“生活在别处”。那么什么是生活?人间自有真情在,有人才有生活。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