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讨论:应不应该带孩子去旅游?

每到国家放假的时候,高速路都很可能堵得水泄不通,那就是人们趁着放假的时间出去旅游。也有寒暑假的时候,很多家长也特意带孩子出去旅游。可以说旅游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现在正是放假时间,很多家庭都已经在旅游的路上,或者正计划出行的事情。人们不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圈,也想出去看看其他的地方人文。

旅游有什么好处呢?开阔视野,放松心情,洗涤心境,感悟人生,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了解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了解不一样的文化魅力,见识各地的奇人异事。也许“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就是这么来的吧。

可以说,旅游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在这个重视孩子教育的环境下,旅游怎么少得了孩子呢?孩子小,那么孩子就跟着父母旅游,孩子大了,父母就跟着孩子旅游。

有人说,孩子小带孩子出去旅游,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还不如带他去游乐园玩的高兴。其实这样的认为我觉得有点偏执。

《教育家讨论:应不应该带孩子去旅游?》

关于旅行,很多家长的疑虑都集中在这几点上面:

1、孩子小,见过也记不住,浪费钱;

2、太危险、孩子容易水土不服易生病,吃不惯外地的饮食;

3、带孩子太麻烦,不是抱就是背,小孩没收获,大人也玩不好。

这样的偏见其实是那部分家长觉得对孩子没有用,不如直接学画画、学弹琴有用。心里一直在衡量什么“有用”,什么“没用”,“没用”的就少做,或者不做,“有用”的就多做。比如孩子玩玩具没用,做作业有用;玩沙子没用,学下棋有用;学跳舞不考级没用,考级才学得有用。对于旅游认为纯粹是浪费钱,还没看到什么收获,又或者只是饱一下眼福,所以觉得旅游是浪费时间不说,还累得不行。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不小心时间就悄悄流逝了,脸上的皱纹的就是最好的见证。对于带孩子旅游,虽然看上去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但是不得不说,当别的孩子说去哪里哪里,是什么什么样的时候,你的孩子是否一句话也答不上来?因为那些父母把旅游看得太浅,或者根本不知道旅游对孩子的好处。

《教育家讨论:应不应该带孩子去旅游?》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Jean Piaget,曾经提出过一个叫Schemas(基模)的概念。基模(schema)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知识表征(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的一种。

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基模,用来存放对各个事物以及知识的理解。很多知识都是储存在以基模形式的人的记忆系统中。

也就是说,当我们学到一个事物的时候,就会存放在这个基模里面,所以,当我们不断学习到新的知识,就会不断去更新和补充这个基模,Piaget同时强调了这个基模在认知发育的重要性:

比如父母在给孩子讲关于大象的故事的时候,通过语言描述大象的样子:有两只大大的耳朵,四条粗粗的腿,还有长长的鼻子等,孩子在便对大象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在他的基模里就建立了一个关于大象的档案,并慢慢接受和记忆。

当父母带孩子到动物园,见到了真实的大象的时候,孩子会发现,大象果然高高大大的,有大大的耳朵,粗粗的腿,还有那长长的鼻子。于是就对大象加深了印象,对大象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就是Piaget的认知学观点。

《教育家讨论:应不应该带孩子去旅游?》

网红翟峰和妻子宏岩双双辞职卖房,带女儿去旅行

曾经,35岁的翟峰和妻子宏岩双双辞职,8岁女儿休学,卖掉房子去周游世界,引起媒体关注,更引起网友的热评。有人认为值得,有人认为不划算,甚至认为他们在作秀,不管怎样,他们确实是“走出去”了。

在我们传统的学习中,书本知识和“兴趣爱好”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是实打实的硬知识,也是被家长十分看重的教学知识。然而优秀的人那么多,又只想以书本上的知识去获得竞争力,似乎有点“力不从心”。

那么我们就要找适合孩子的核心力量,发展孩子的长处,来弥补孩子的短处,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带孩子出去旅游确实比较费精神,甚至有些麻烦,毕竟要为他的一切负责,外出旅游充满了很多未知数,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

但也真是未知的,所有会有更多的惊喜,也就有了更多的回忆。“一帆风顺”的旅游,似乎在自己心里已经有了对这个过程的“预算”,也就少了很多的真是乐趣,就如同知道了结果的抽奖活动。

《教育家讨论:应不应该带孩子去旅游?》

在旅途中,孩子带给父母的惊喜

记得我还在三岁多的时候,带着孩子一起旅游,去罗浮山景区,就是西游记其中的一个拍摄地,上山下坡的,我本打算背孩子的。可是他却不让,他说他自己走着去看看孙悟空和猪八戒是什么样子的,会不会和电视上的一样。

全程旅游只有少量的路程是抱了他的,其他的都是他自己走,主要是他要自己走。其实这就能看出来一个孩子的毅力,一个孩子的力量,他比家长想象的要有能耐。

以前把孩子都各种保护,害怕孩子这样,害怕孩子那样,总认为孩子没有那个能力。原来只要有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就是他的动力,你也会发现孩子有这样能干的一面。他表现出来了,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的要懂事,比想象的要成熟和更加有能力。

在旅途中,孩子也会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很多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甚至家长也没有多少概念的东西。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本身就没有什么压力,也没有什么烦恼,就是四处看看。

《教育家讨论:应不应该带孩子去旅游?》

孩子对“玩”的感受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公园的游乐场玩,就已经很高兴了,如果再到更大的游乐场呢?他会发现会有更多更好玩的东西,就连摩天轮都比公园里面的高了很多很多,过山车也比公园里面的大了很多,他是不是会更加的高兴,又有了新的认识呢?

就比如看升国旗,在学校看到倒就比较激动了,到天安门去看升国旗,原来去晚了都只能远远的看了,或者只能从别人的手机里才能看到升国旗的样子,而且广场上到处都是人群。孩子的心境不一样了,感受不一样了。

在孩子班群里,一个家长向老师请假10天,要出国旅游。虽然给大人的第一感受是“有钱”,但也能看出,他们很重视对孩子视野、胸襟、见识等方面的培养。孩子性格开朗,而且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让很多家长都羡慕不已。

他会给同学们讲在旅途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还有各种肤色的人,在旅途中还经常与那些外国人聊天。

《教育家讨论:应不应该带孩子去旅游?》

旅行使孩子成长和成熟

旅行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对孩子来说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而且经常旅游,能发现孩子的成长,他会很细心,知道要带些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不能带,要怎么过安检等。

朋友小高,经常带孩子出去旅游,或者是去露营,孩子懂得了“入乡随俗”,“随机应变”。因为很多事情本身就是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适和不合适。

只有经历了不同的事情之后,才有了更多的理解。就像朋友小高,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告诉孩子人与人是不一样的,要尊重别人,包容别人,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就比如小孩子在第一次看到黑色皮肤的人的时候,会觉得难看;看到蓝眼睛的人的时候,觉得奇怪,甚至指指点点。但当孩子见得多了,他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就如同第一次孩子看到乞丐在天桥上乞讨,他会问:他为什么不去工作,他晚上住哪里?其实就可以看出孩子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当她见得多了,或多次见到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乞丐是假的。

《教育家讨论:应不应该带孩子去旅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在前,行路在后。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朱德故里游玩,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朱德的生平过往。并给我讲朱德是一个了不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而我却不感兴趣,甚至看到朱德煮过的房子和当时我家的土房差不多,不过他的房子是两层楼的。

而对他用过的那些农具,我们家也有,没什么特别的。甚至在朱德纪念馆后山有一个“德园”,有一个大大的“德”字,下面还有无数的各种字体的“德”字,当时看也就只看到了一个“德”字,并不知道那些字意味着什么。

到后来上了初中的时候,有了对朱德更多的理解,他是:中国共产党员,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他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汗马功劳。曾经,朱德同志怀着“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的决心,保卫中华。

现在再看朱德简历,心中充满了敬意,他不仅是来不起的军事家,更是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会出了很多的血与汗。每次去朱德故里,都会有新的感慨。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带孩子去旅游,就喜欢去博物馆等含有浓郁的历史人文景点,想借此丰富孩子的知识,甚至自己反复的给孩子讲各种典故,让孩子记住。殊不知,孩子记不住,也不喜欢听。所以家长以自己的视觉去“绑架”孩子的思想,是不合适的。

《教育家讨论:应不应该带孩子去旅游?》

带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要去不同的地方,要孩子能够看得懂,或者事先要给孩子普及相关知识,再去那个地方旅游。因为有的景点需要情怀积淀,要有所了解才能懂得那里的风情。

离开自己长期生活的地方,带孩子去看看外面的景色,感受蔚蓝的天空,感受波涛汹涌的大海等,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有重要的意义,了解世界之大,了解天空有多高,学习知识,也可以培养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勇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