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分享,击拳,Hi Five,Shake Hand

《美国文化分享,击拳,Hi Five,Shake Hand》说起击拳这个动作,这不是黄晓明的独创,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将击拳作为打招呼、互相激励的一种方式,如果你来美国旅游或者生活的时候不知道这个文化,有时还真是会出丑的。

记得有一次带憨憨打棒球时见到他队友的父亲,我下意识伸手去打招呼,那位父亲也很热情地伸手跟我打招呼。

只不过,悲催的是,我伸出去的是手掌,想的是握手;他伸出去的是拳头,想的是击拳。

结果咱们的手都在半空中即将交汇的一刹那僵住了,后来我急中生智,一把抓住他的拳头,摇了摇,虽然动作不伦不类,但好歹也是有过见面礼了 … 只不过,我是一脸的尴尬,对面老外则是一脸的茫然!

其实不光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外在打招呼的时候,有时候也会遇到拳掌不一致的尴尬,

1

什么是击拳?

击拳的英文名是Fist Bump,这个动作最早起源于篮球和冰球比赛,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在美国开始流行的,反正奥巴马就特别喜欢用击拳的方式打招呼,他跟夫人庆祝用的是击拳,

他跟小朋友say hello玩的是击拳,

就算在公共场合接见政要,用的也是击拳,

也不晓得是不是受他的影响,全美掀起了击拳热,憨憨在学校里打篮球,那帮小家伙们无论男孩还是女孩,见面打招呼也好,庆祝进球也罢,清一色地都是击拳。这时候谁要是伸手去握手,会被别人当“怪胎”的!

这种美国文化,咱们这些亚洲人还真是一时有点不适应,就连林书豪以前和科比握手的时候也发生过一个人伸掌,另一个人击拳的尴尬。

2

击拳打招呼合适吗?

美国人与人交流时最常见招呼方式有三种:

1。 握手(Shake Hand)

2。 击掌(Hi Five)

3。 击拳(Fist Bump)

到底哪一种最好呢?科学家们还真做了这方面的研究。

Aberystwyth University大学有一位叫做David Whitworth的教授,他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和助手每个人都戴上一个手套,一只手套上沾满了细菌,另一只手套上干净无菌,然后他俩分别用握手、击掌和击拳这三种不同的姿势来打招呼。

最后结果发现,虽然这三种打招呼方式都会导致细菌从一只手传到另外一只手,但是传播的细菌剂量却大大不同。

握手传递的细菌最多,是击拳所传递细菌的20倍;击掌传递的细菌也不少,是击拳传递细菌的10倍。

所以,David教授认为,如果可以的话,尽量用击拳方式来打招呼,因为它可以有效减少细菌的传播。特别是在流感季节,或者在医院里,一定要减少握手。

原文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美国传染疾病控制杂志),

http://www.ajicjournal.org/article/S0196-6553(14)00659-2/pdf

3

击拳的附加功能

其实,卫生这个因素只是击拳流行的一个方面,大家喜欢击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击拳能够传递一种勇气、力量和决心。

在美国,父亲带孩子参加活动,鼓励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击拳。

当我们把拳头伸出的一刹那,我想传递的信号就是:“孩子,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

如果孩子也伸出了拳头,TA这是在向父亲传达信号:“YES,我愿意接受挑战,我一定能行!”

在这不经意的拳头碰撞之间,力量在父子的心灵之间流淌。

在美国,如果孩子生病,亲朋来看望时,最常见的一种慰问方式也是击拳。

当伸出拳头的一刹那,我们想表达的是,“宝宝,坚持住,你一定要早日康复!”

当宝宝伸出拳头的时候,TA是在向我们证明,“YES,我一定加油,尽快好起来!”

此时的拳头碰撞,传递的是一种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

美国很注重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如果和朋友一起并肩作战,比如打球、小组做Project,他们在需要加油打气的时候,更会互相击拳鼓励。

虽然只是简单的拳头碰撞,但是大家所传递的信号是,“努力做好自己的职责,把后背交给队友吧!”

 

有一次,我和憨憨爬山,爬到一大半的时候,小家伙说腿酸,爬不动了。

我指着前面的山顶对他说,“就快到了,难道你想放弃吗?”

他喝了一大口水,调节了一下气息,然后坚定地伸出拳头,“NO, I never give up!”(不,我决不放弃)

我赞许地点了点头,缓缓伸出了拳头用力顶了一下他的小拳头,“YES,我们一起加油!”

当孩子们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时候;

当我们鼓励孩子勇气和力量的时候;

当孩子和我们一起同心协力的时候;

父母们,请不要吝惜你的拳头吧!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