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内在线旅游市场绝对可以用风起云涌来形容,价格战、海报战、公关战、打官司,简直不能更热闹。随着BAT开始觉醒发力、创业公司先后入局、传统OTA的业务线不断丰富,2015年的总体格局在考拉君看来,还是有点变化的。
先来梳理下2014年发生了什么,以及由此决定了什么。
还记得那场因为阿里的“去啊”所引发的的海报大战么,到最后几乎撩动了整个互联网圈的企业。除了从淘宝旅行拆分出的去啊,阿里还先后投资佰程旅行和石基信息,以及联合余额宝推出的“旅游宝”和海外交通卡,基本从IT基础服务、出境游、支付、交通全线进行了布局。
腾讯则继续当着自己的干爹,先后投资了同程、我趣旅行和面包旅行,三者均未形成控股。和阿里自身及所投的企业对比下,逐渐平台化的同程和去啊稍像,我趣和佰程都做出境。相比之下,百度堪称淡定帝,不知是心如止水,还是后知后觉,总之收购携程的谣言传了千万遍,实际上整个2014都静如处子。
其次,OTA和平台的趋同。群众比较喜闻乐见的打法是价格战,事实上他们也几乎打了一整年,以同程的一元门票为典型。不管是否真的不差钱,都祭出一副亏亏亏的姿态,豪气万丈的勾引用户:大爷常来玩啊,你看我们真的不贵。
价格战的背后是OTA和平台的不断趋同。此处我们把OTA进一步细分为平台和纯OTA,前者参照比价起家的去哪儿,后者参照同程。以去哪儿为代表的平台逐渐不满足于为他人做嫁衣,从单纯的导流演进到自己代理、上架产品。以同程为代表的OTA则紧锣密鼓丰富产品线,从早期的机票、酒店预售,到门票代理、插手出境游。二者的差异逐渐隐没,从往日的合作更多的转为竞争。
再次,小鲜肉们加入战局。不管是标准化产品,还是线上旅行社,在自由行的大潮前都有一个痛点,就是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旅行需求。这并不难以启齿,大公司的模式注定有此宿命。
有眼力见的创业者们当然不会错过。有个老套的词儿特别适合形容创业公司的诞生频次,雨后春笋。英雄们各凭本事,有的主推特色住宿,有的主推旅游摄影,有的主推海岛婚纱,有的主推亲子定制。但共同处在于,大家都玩自由行,集中在周边游或者出境游,从目的地入手,拼的就是谁能改变“旅大于游”的陈年陋习。
这么一来,笔者心里的新格局是这样的:
1.平台类。代表企业:携程、去哪儿、去啊、同程。
听起来这几家在市值、年纪上差的有点多。携程市值63亿美元,去哪儿32亿美元,同程未上市,自称市值50亿人民币,去啊小盆友则还没谈到这个问题。
之所以把他们放到一起,是因为发展到现在,这些不安分的同学们基本呈现出大锅烩的平台状态。对比各家的基本业务,网站的一级导航都很类似,涵盖机票、酒店、门票、跟团、自助等。如果二八定律在旅游领域也适用的话,平台级的企业将占据未来的大半订单。
2.坚持做标准化。代表企业:艺龙、航班管家。
这一条的逻辑是这样的。艺龙是老牌OTA中为数不多的坚持做机票酒店的,没有选择其他小伙伴的平台化道路。但问题是这似乎不是一个太好的选择。曾经的千年老二目前市值仅为6亿美元左右,距离同样最早一批进入行业的携程越来越远。加上去年10月核心高管出走,艺龙越来越让人揪心。
航班管家则是从航程管理APP介入标准化产品的典型代表,也接入了用车服务,基本实现了出行一条龙,今年可能会继续拓展到餐饮。此前的行业观点是标准化产品基本饱和,航班管家的优势在于,先用出行管理功能获取了大量的C端用户。
3.线上旅行社。代表企业:途牛、驴妈妈。
理论上来讲,这是狭义上的OTA概念,即线上旅行代理,通过和旅行社的合作,把产品放上网来卖。相对标准化来讲,更符合目前自由行的大趋势。途牛去年登陆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市值6亿美元,同年底拿到了京东的投资,并与驴妈妈达成合作。
没有自己的线下旅行社、太过依赖供应商是途牛的短板,这导致质量的保障和监控比较难到位。但途牛从另一个角度正在弥补,即不断扩充的区域服务中心,以期跟用户有更多的沟通。同时,途牛网和驴妈妈的优势业务,前者的出境游和后者的自驾游,也会形成联动。
4.创业公司。代表企业:海岛之家、大鱼自助游、下一站。
包含两种模式,以目的地为重心的个性化OTA,和以内容为主的游记攻略类,前者以海岛之家、大鱼自助游为代表,后者以面包旅行、下一站为代表。
其实用户的需求只有一个,体验。所以创业者们也只拼一件事,服务。不管是主推哪个国家,主打住宿还是游玩,大家都在扎根目的地。扎得越深,资源越local,用户出行时越嗨。
总结来看,整个趋势是,目的地变得越来越重要。一切不是基于目的地的选择都是伪命题。一年后的旅游格局是否依然这样,抑或有新势力上位,把前浪拍在沙滩上,都不无可能。(文/杨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