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外交蓝皮书:中国游客成公共外交重要载体

  4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首部公共外交蓝皮书《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在京举行。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民众,其言行举止都可能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在当今日益快速发展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公共外交已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公共外交蓝皮书”作为中国唯一涉及公共外交的蓝皮书,于此时间出版,也是恰逢其时。

  报告指出,中国应提升公共外交全民观。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的公共外交工作需要更多地依靠政府之外的力量,更多地调动普通民众的自主能动性。从博客到微博、微信,不断涌现的数字社交媒体给传统公共外交的形式和战略带来了革命性挑战。

  普通公众在公共外交中作用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中国赴海外旅游。现在中国每年出境旅游的人次已经超过1亿(其中到外国旅游的人次约2000多万),他们当中很多人并无公共外交的概念,他们的言行表现却有公共外交的效果,即会提升或损害中国的形象。只有动员每一位民众,让他们在对外交往中有公共外交的意识,即自身言行涉及国家形象的意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言行,国家形象才会更加丰富而有魅力。

  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民间智库的作用。智库在国家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承担着知识与政策的桥梁、政府与公众的媒介等角色。国外智库的“中国观”对各国政府乃至整个国际社会“中国观”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具有非常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国在公共外交中也应把外国智库作为突破点,在重大外交政策问题上,通过影响外国智库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媒体及普通公众,从而实现良好的公共外交效果。我国应充分释放本国智库,特别是民间智库在影响外国智库中的潜力和作用,对民间智库的建设给予支持,鼓励他们与外国同行交流,把我们的道理讲出去、讲进去。

  报告指出,未来我国军事公共外交应重点推广亚洲新安全观。未来中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发展可以分为战略和策略两个层次。从战略层面来看,中国军事公共外交应该注重宣传中国防御性国防战略及其各种军事理念,推广亚洲新安全观。中国军事公共外交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战略理念。西方的军事外交强调强制性外交和预防性外交两个层面,强制性则是其最重要的特点;而中国的军事外交更重视预防性,强调军事上的平等对话、交流互信和非针对他国的、以求达到建立真正和平、着眼于长远和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战略选择。因此,中国军事外交更加符合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时代变化的需求,反映了世界潮流的前进方向。这为军事公共外交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保障了中国军事外交的认可度和有效性。

  亚洲新安全观是中国新安全观在亚洲地区的运用与发展,是中国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理念,也是中国军事公共外交需要在亚洲地区乃至全球极力传递的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当前亚洲地区存在各种安全问题,安全环境日渐复杂,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利益摩擦共生,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并存,地区国家矛盾与域外势力影响交织。而这些众多安全问题都与中国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都需要中国从理念上到行动上的融入、参与与贡献。中国军事力量的提升是和平发展的维护力,是亚洲新安全观的推动力,也应成为各国民意的吸引力。这些都赋予了新时期中国军事公共外交新的更高的使命和责任。

  报告指出,中国企业公共外交总体上处于萌芽阶段。近几年“走出去”企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由于“公共外交”自觉意识的缺失,使得企业在东道国遭遇文化、舆论、潜规则等方面的困境。尽管一些企业的举措在客观上取得了一定的公共外交效果,但是能够有意识地进行企业公共外交的企业仍然是少部分,中国企业公共外交在总体上还处于萌芽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蓝皮书开辟了专门的章节,总结了中国企业公共外交六个方面的趋势和特点,不仅对中国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并购、贸易等经济活动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对于以跨国企业为名片的国家形象塑造同样意义重大。

  蓝皮书还收录了对中国城市公共外交的研究报告,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圈,包括上海、温州、扬州、南京等城市形式各异、百花齐放的公共外交实践。特色文化产品的出口、举办举世瞩目的大型活动或展会、姐妹城市之间的友善互动??近年来,城市作为公共外交的活跃主体,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蓝皮书中提到,城市通过公共外交手段提升国际形象,不仅改变了以往对外宣传的僵化模式,为城市形象的提升提供了新路径,更使国家形象的提升打开了新局面。(张妮)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